核心观点
1、信息被我们知觉到的过程:
无意识—筛选系统—意识通达: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快速地无意识地收集记录各种信息,而通过信息加工,成为意识,进入我们的知觉。
2、意识通达的形成:围绕一个目标的全脑协作
意识通达:“全脑工作空间假说”,认为意识就像是一个特别会发起协作的超级连接点,它最主要的作用,就是让全部脑区的高级决策系统,都能获得这个被注意到的信息。人脑已经形成了高效、长距离的网络,尤其在前额叶皮质,这些网络可以挑选相关信息并将其传播到全脑。将知觉到的信息报告出来的能力是意识状态的关键特征。即使没有外部刺激,也会自发活动。
3、意识的测量:直接影响临床生死定义与判断
第一,一个意识刺激可以触发强烈的神经活动,并突然激活顶叶和前额叶回路。
第二,在脑电记录中,意识通达伴随着 P3慢波,这个波在刺激出现后的 1/3秒出现。
第三,意识也会激发一个晚期突然爆发的高频振荡。
最后,许多区域跨越长段距离交换双向同步信息,由此构建了一个全脑网络。
4、无意识与意识的对比
我们所感受到的有意识的视觉景象是一个经过了高度加工的图像,远远不同于我们眼中所接收到的未加工的信息。
意识在心理生活中真正所占的部分比我们所认为的小很多,因为我们无法意识到那些没有意识到的东西。
意识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,我们频繁地依赖于无意识的“自动探索”。
阈下意识会迅速消失遗忘,但有意识的信息是稳定的。
启发
1、很多实验的设计很巧妙,将意识知觉作为实验变量来处理。
2、意识到的东西都是经过大脑高度加工的,信息无法完全还原被知觉,这么说没有真正的理性和客观,只有大多数人认为的客观。
3、无意识的信息量和算力都远大于意识,所以在一些放松的时候灵感就来了。“感受”“直觉”还是很重要。
4、大脑就同一个目标从运动、图像等不同区域调出信息,更多样的学习方式,可能可以更好的学习。
5、“原则上,并没有什么能阻止如硅晶体计算机之类的非生物硬件再现这些功能”
本文由
mmiannote
提供,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.0
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转载前请务必署名
最后编辑时间为:
2024年08月17日